笔者向来是最不擅长表达情怀的一类人,即便憋了是一肚子,述起情来也没办法滔滔不绝。本身,办展并非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——尽管时间长了,中间自然有些起伏跌宕。当然,Comiday的经历肯定是比大多数人想的更加曲折离奇,但这话要留给百合说。我本人呢,仅仅作为跟着Comiday一路走来的一份子,说说自己的观点。
Comiday从创办以来已有八年的时间,宣传文案、现场活动、审批流程、场刊编辑……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做过。也许在有些人看来,把Live直接搞成钢之魂,在场刊上开设个什么大枪苇人勾搭专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,但当时想得就是这么单纯——我应当做一个冈田派OTA应做的事情。
那个时候,OTA之间的相互认可是很强的,不像现在变成了拼妹子的时代——当然,笔者并不否定这样的价值观,但同时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优越的地方。
时代变化得有些太快。
太多人忽略了脚踏实地的积累,却爱上了鸡飞狗跳的快感。
好事传不出门,流言蜚语却在街上乱窜——脑子里瞎转悠着各种阴谋论,手拍在鼠标上就想搞个大新闻。
有趣、看戏、与人斗,然而斗的无非是谁嘴里的老母叫得更响亮更欢快,然后招致了更多同样的人看戏。
在这个时候,我往往会继续安心地做着自己的事;但是否该挺身而出,关公秦琼战个天花乱坠?
哪种是真正的“作为”,我不是太清楚。
但站在我的角度来说,我只是一直做着问心无愧的事情而已。
在这个时代,很多人开始轻别同人,作贱同人。
认为同人就是劣质的代名词。
然而,质量不足的作品,哪里都是有的。
关键是——
开始创作这件事本身,就已经比只会放嘴炮的人强得多了。
而那些敢于放嘴炮的勇士,往往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人。自己比别人懂得多——对于这些人来说,往往是种美好的错觉。
再小众的电影,也总有一看的价值。
哪怕作品看起来不尽人意,只要你充分阅读了信息,也总能获得启迪。
而那往往是同质化严重的所谓“主流作品”中不存在的东西。
总是关注狂妄的人,自己也容易会变得狂妄起来。
有人常说,现在是大嘉宾时代啦,Comiday已经落伍了。
而我想说的是:十多年前,也是大嘉宾时代。
明星文化这种东西,本身是一种激励精神的,兴奋剂式的存在。
舞台嘉宾往往能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。
然而……
我经常听到有人感叹说为什么谁谁谁如此厉害?
我说很简单,你开始看画的时候,别人已经开始学画了。
你开始听别人唱歌的时候,别人已经开始学乐理了。
哪怕是再有神格的人,什么都懒得做,也是不可能成神的。
所以说在我的印象中,
Comiday从来不需要、也不想要,单纯取悦观众的嘉宾,
当然,在娱乐圈,这是工作。
但Comiday——不在娱乐圈的范畴。
我们希望有更多确实能用自己的技术、自己的精神有着“激励”技能的人,能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。
这是我的观点。
而就我个人来说,更换场地的一大好处,就是我们的海外交流计划能够重新提上日程——
在一个日期不确定、场地浮动的环境中,想要指向明确地抓紧一个实力派的海外作者,真的非常难——在确定活动的日期和场地后,还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商议日程、确定计划,考虑到内地的地理劣势还需再三邀请。这并不是说利用一些公司的共有资源就可以办得到的。
场地的更换,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。
另外,迄今为止来到Comiday的所有海外作者,对Comiday都有非常好的印象。基本有三个原因:
① Comiday的活动氛围确实地感染了他们;
② 海外作者对Comiday的出展社团有着很高的评价;
③ 海外作者对Comiday成员的知识和能力有着很高的认可。
——这是钱买不来的。
最后关于场刊还想说两句。
很早以前就有人对我说过,你做这些采访没有一点儿用。
确实,采访能获取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,即使有闪光点也难以吸收。
但是我的看法是——
既然决定开始做,就要坚持做下去。
火影的人设、身为I.G顶梁柱之一的西尾铁也说过“即便观众看不出来,我也要对自己负责”这样的话。
我的想法也是一致的。
有人会说,诶,你这是自我满足吧?
是的。
我会尽力认真去对待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。
可能大家看到的只是纸面上的东西,提出了一个问题,做了一份答,如此而已。
但是我自己在提问的时候基本会做以下工作:
① 提问的层次、节奏和深度,并依此分组;
② 对提问的答案做出预判,分析可能性,记下不同的分支和相应的延伸问题,整理问题之间的连结;
③ 对敏感的问题进行重新设计和引导。
当然,根据具体采访的形式,实际提问人和答问人的情况,准备时间的多少,效果会有出入。
但即便如此,就访谈的质量来说,我相信至少在目前整个国内圈子中,没有人能比我们做得更好。
但我们随时还可以更好。
其实这么多年来,我做的事情,并不求什么喝彩。
我个人来说,只是单纯希望,有更多人能够接触并理解Comiday的核心价值所在。
让强者多一些;
让想要变强的人多一些;
仅此而已。